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

(十)森廬幽徑 (作者--山風)

森廬是一座小小的庭園鄉居,園中除了構成「森」字的三棵細葉欖仁樹以外,還有幾棵後來栽植以及土生土長的其他樹種,在樹木構成的天蓬底下,有一條容單人通行的小步道,從屋前繞到屋後,長二十幾公尺,若說這是幽徑也未嘗不可,因為旁邊除了大樹,還有十幾年來所種的小喬木與野生的灌木及草本或蕨類植物,走起來與穿過天然林的感覺有點類似,林下植物也有許多與天然林相同的種類。不過這條幽徑太短了,匆匆走完,沒有穿越森林的深入感。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常走出森廬,徘徊在周邊鄉野,感受鄉村的綠意、原野花草的飄逸與森林步徑的優質氣息。

森廬庭園內的步道只是家居的小幽徑(左),森廬周邊的許多步道才是深入綠林的幽徑(右)。


我們偕同家人的鄉野漫步,常常隨興而行,沒有固定的目標,所走的路線不一定有特定的名稱。當親友來訪,或順道來附近健行踏青,他們常會指名要走訪某一條路線,或某一條著名的古道,我們陪著走,也會推薦路線,例如打鐵寮古道、大艽宮古道或溪洲山步道,須要一天的行程,我們都曾經舉辦過親友與學生的健行活動。其他有名的步道,僅須時半天或一兩小時的行程,我們則在晨昏健行,享受森廬外圍幽徑的情趣,若有親友來訪,短暫停留,也曾相伴漫步。

【慈湖觀光步道】
森廬附近的著名景點,就是桃園縣的代表景緻,這樣講並不誇張,最近觀光旅遊界推出「台灣好行」的活動,從各縣市的火車站出發,有巴士載客,作縣境內的一日遊覽,離森廬不遠的慈湖與頭寮賓館,便是桃園好行路線的兩大站,遊客絡繹不絕。遊過這兩處近代古蹟,好行巴士轉往石門水庫,最後到龍潭的三坑老街,這算是桃園推薦給國內外遊客的精華行程。
初到森廬不久,我們便發現慈湖與頭寮的兩蔣園林之間,有一條特別修建的觀光步道,位於七號省道(北橫公路)下方的草嶺溪邊,說它特殊,是因為全線採用水泥修建的高架路面,寬約二到三公尺不等,兩邊還有造型水泥柱與護欄,好像是在澄清湖中所見之九曲迴廊橋,這種步道在二十多年前相當少見。步道與上方的公路約略平行,但避開車潮,通過溪邊山麓的森林、農田與菜園,走起來充滿野趣,相當賞心悅目。我們在森廬生活期間,晨昏的健行便常走這條路,遇有連續假日,研究生們來森廬渡假小住,順便舉辦專題討論,早起的學生,也曾在這條步道往返健行。

從頭寮賓館旁的公路上,眺望草嶺溪岸的慈湖觀光步道。


起初這條步道稱為慈湖觀光步道,我們以兩蔣迴廊步道稱之,可能更能突顯連接兩蔣賓館的功能,其入口就在頭寮賓館旁的公路邊,賓館的大門前有廣大的停車場,西側公路邊還有遊客服務站,我們從停車場要過馬路進入步道時,守護經國陵寢的衛兵會站到路中央,暫擋兩方來車,讓我們安全通過,我們行禮致謝,便開始在高架步道健行。步道長約兩公里,終點是當地俗稱牛角湳埤的湖泊,這是慈湖外圍的一個湖,其北邊是草嶺山,南面則是七號公路與慈湖的大停車場,此地比頭寮停車場大得多。連貫兩處景點停車場的觀光步道,其當初設計用意,可能想引導遊客,在瞻仰經國陵寢後,可以走步道去慈湖謁蔣公之陵,車輛則開到慈湖等待接客,故以觀光步道稱之。實際上,撇開晨昏遊客少的時段不談,我在遊覽車來往穿梭於公路上的時段,也曾走過這條觀光步道,但很少遇見觀光客,少數相遇的過客,大多是附近居民或登山客。外人利用率雖然很低,政府仍經常花錢維修。

觀光步道的開頭由公路下降(左),通到草嶺溪邊(右)。


我們早期走這條步道,全家在假日清晨散步,在到達慈湖之前,常轉往北邊的小型產業道路,到草嶺山下的一處私人茶園,這裡有大面積低矮茶樹,沒有森林遮蔽,展望良好,在西北角的山崗上,可以清楚看到森廬的房舍與社區,而我們在森廬屋頂也可以眺望到茶園,這種從山上俯瞰家園的活動,我們從森廬四周山峰的不同角度都體驗過,草嶺山的茶園則是距離最近的展望點。
在森廬度過幾年的休假鄉居以後,孩子們長大了,女兒上研究所,有自己的假日活動,兒子離家到南部上大學,只有連續假日才能回來,森廬便成為我們夫婦兩人的的鄉居,兩蔣步道仍經常有我們的足跡。

觀光步道的中段,一邊是山麓森林,另一邊瀕臨溪水(上),清晨陽光照亮了蔽空的綠葉(下)。


十多年前,我經歷了生涯中最忙碌的時刻,幾個長期研究計劃接近結束,忙著寫論文與出版報告,後來勉強趕完工作,卻也得了重病,幸好經名醫開刀治療,活了下來,療養一段時間才漸漸恢復健康。這段時間我雖然繼續森廬的渡假生活,但體力沒有復元之前,庭園工作不得不暫停,或採用鬆弛的管理,森廬的樹木沒有定期修剪,雜草與雜木紛紛長出來,森廬逐漸轉變成半天然林。這期間,我們對慈湖步道也疏遠了。

步道的末段轉到草嶺溪左側的草嶺山下(上),其終點是慈湖停車場北邊的牛角湳埤,湖中的拱橋是著名景點(下)。


等到體力好轉之際,我們重回步道健行,發現草嶺山坡上的茶園已封閉起來,似乎在整建內部,步道終點的牛角湳埤北岸也在施工,闢出一片廣場。後來有一天,我們爬上頭寮山,從森林縫隙間俯瞰草嶺山南麓,赫然發現原來的大片茶園不見了,茶田轉變成一畝畝的花床,坡下還有停車場,而湳埤岸邊的廣場上出現一條步道,兩旁豎立著幾尊大小不等的銅像,觀光步道的末段顯然有了大改變。事後我們改走地面步道健行,才知道茶園轉型為大溪花海休閒農場,而牛角湳埤北岸闢建為蔣公雕塑銅像紀念公園,展示全國各地送來的許多銅像。

從頭寮山俯瞰慈湖停車場,有一座橋通到對岸正在施工的蔣公銅像紀念公園(上),少數銅像進駐的公園已開始吸引人潮(下)。

在頭寮山頂的樹縫間,看到舊有的茶園已整建為大溪花海休閒農場,花田與停車場清晰可見。


【頭寮生態步道】
兩蔣陵寢以及新闢的雕塑公園,仍是大溪鎮的主要景點,最近配合陸客的觀光人潮,頭寮到慈湖的七號公路拓寬為四線道,頭寮的遊客服務站也擴建為大溪遊客中心,兩蔣步道更是大幅改建,重新命名為「頭寮生態步道」。儘管物換星移,歲月催人老,我們仍是步道的忠實愛用者,在森廬的退休生活中,這條步道還是我們晨昏的健行運動場所。我們選走這條路,主因離森廬很近,路上沒有汽機車與腳踏車,不會有車輛的喧擾與安全威脅,而走起來像是私人專用道,即使政府花大錢重建,遊客卻寥寥無幾,在兩蔣賓館之間車水馬龍的時段,當我走過新建的步道,仍沒遇見過外地來的遊客團隊,因此,我仍把這步道視為森廬外圍的幽徑。

新建的頭寮生態步道北端,有一座休息亭與畫框似的入口門框。


我們的森廬生活並非固守在自家小庭園與樓房,而是以寒舍為基地,融入四周的田園鄉野與群山。從森廬屋頂東南望,正是草嶺溪的方向,我們看不到溪谷中的溪水,也不見溪畔的步道,但可眺望層層的遠山,在鄰居的房舍與電桿電線之間,視線似可凝聚出一個畫框,將東南方的層巒疊翠納入畫中,當我們遊興來了,便走出森廬庭園,進入畫中。
新的頭寮生態步道入口,設置了一座涼亭,還有一個方形的造型門框,初見此門,心裡不禁吶喊,這不就是我虛擬的畫框嗎?於是欣喜踏過門檻,走入實境。改造過的步道較為寬敞,部分路段將原來兩側的水泥柱護欄去除,路面向外拓寬至三公尺以上,護欄改以鐵條與鋼索代替,走在邊緣可就近俯瞰溪水。草嶺溪顯然經過整治,河道加寬之外,河岸也重砌過,傾斜河面還設置河階或石堆小壩,一路上便可見到一潭潭的清澈平穩溪水,間隔著一道道石壩與小瀑。

新建步道開頭一景,路面變得寬敞清淨(上),草嶺溪對岸的農田休耕期間,可見到波斯菊的花海(下)。


步道由公路上以迴廊沿山坡下行,護欄上的小牌子展示生態解說,首先介紹東南方的山巒,低矮平頂的草嶺山近在眼前,後面隆起的高峰就是百吉隧道上方的頭寮山,往右延伸的稜脈連接到溪州山,角度景色與森廬屋頂所見略同,解說牌的圖片標示山名與位置,還特別強調草嶺山是一座火山。接著步道下降到溪邊河階的高度,由步道可平視對岸台階上的農田,我們經過此地,有時看到水田中的稻子,休耕時間便長出霍香蓟與咸豐草,有時候特別種植波斯菊草花,花海與農作物的更替顯示了季節的推演,解說牌也一一說明。

觀賞花海的路段沒有樹蔭,後來增設雨棚(上),在此可眺望眼前的草嶺山,後面有頭寮山與右側更遠的溪州山(下)。


走向慈湖途中,步道先沿草嶺溪的西岸而行,右邊的山坡有茂盛的天然林,林緣有桑樹、雀榕、構樹、蓪草等陽性樹種,林下長了繁多的野生姑婆芋,最近坡下還種了許多食用的芋頭,兩者形態類似,如何區別便成了解說的材料。我們走過此處特別喜歡看路旁成排的香蕉樹,欣賞花軸的發育與果實的成熟過程,還有路邊灌木或護欄上生長的川七(藤三七)爬藤,其鮮嫩欲滴的葉子長得又肥又大,忍不住要採一些回家炒食。

長在步道旁的蓪草樹(左)與川七爬藤(右)。


走到西岸的河邊深處,正好是步道的精華地段,右側是高大的樹木,枝葉拱道蔽空,清晨陽光斜射入林,步道上方有如懸著翠綠帳幕。而左側是草嶺溪的河道,碧綠潭水反映天光樹影,走過此處像進入光與影的變幻隧道,有點類似桃園大圳旁的三坑鐵馬道。這段路的東側有架空的展望台,西側設置了好幾個大型的看板,以圖與文字介紹兩蔣文化園區的生態環境,當然也有賓館的位置與偉人的事蹟。我常站在展望台邊,目光隨著白鷺掃過溪水的上下游,溪流經過整治後,也許不久會有成群的魚兒悠遊溪中。

步道中段穿過茂盛的天然林,健行者如穿過翠綠帳幕。

寬廣的草嶺溪邊步道,中段設有架空的賞景平台,另一邊是大型解說看板。


步道的中點有一座跨溪的小鐵橋,過橋的步道就轉到草嶺溪的東岸,橋頭有一解說牌,以衛星照片標示步道位置與前後慈湖的地形與位置。回想三十幾年前在慈湖作過植物生態調查,當時慈湖四周戒備森嚴,地形圖還是管制品,我們接受政府委託研究,才拿到一份地圖,但現場調查很麻煩,經過後慈湖必須向沿途的崗哨逐一報備,好像通過秘密禁地。如今時空轉變,在網路上就可找到各地的衛星空照,慈湖的神秘面紗也逐一揭開,而我的後半輩子,找到慈湖附近的森廬作為休閒與退休鄉居,也像感受到往日記憶的牽引。
橋面欄杆上有一面小解說牌,介紹草嶺溪的生態,此溪發源於白石山,沿途有多處築堤攔水,形成湖泊,由桃園農田水利會經營,引出水圳灌溉農地,上游有白石池,沿打鐵寮古道的草嶺溪是小溪或山澗的形態,然後經慈湖地段,築成了前後兩個人工湖,再往下游就是慈湖停車場北邊的牛角湳埤,過此埤塘後,草嶺溪恢復溪流形態,伴著生態步道流到頭寮,最後流過三層台地,注入大漢溪。

大型解說牌的對面有一座架空看台(左),再走幾步就是步道中途的跨溪小橋(右)。


過橋後的步道通過大溪花海農場的山坡下,上午這段路面竉罩在草嶺山的陰影裡,黃昏則可照到西斜的夕陽。草嶺溪東西兩岸的步道景觀,有晨昏不同的光線更替,不過東岸的路段有部分離開溪邊,溪水風光不多,路下方可見菜園與果園,最近有一大片田園闢建成愛情故事館的園區,座落在步道與北橫公路之間。

步道末段下方新闢為愛情故事館,除了展示館,還有遊戲園區與停車場(左)。步道的終點在牛角湳埤的出水口旁邊,排水形成小瀑(右)。


步道的終點恰好是牛角湳埤的出水口,可見到一道小瀑布流過懸崖,注入草嶺溪。步道出口有寬敞路面通到七號公路與慈湖停車場,也有柵門可進入雕塑公園,遊過公園則可走過拱橋,到達停車場與林蔭休息區。我們常健行到這裡便原路折返,但有時也會隨興到銅像公園與停車場邊逛一圈,聽導遊與陸客們在談論銅像的來龍去脈。黃昏來到此地,由於西邊沒有山嶺遮擋,落日餘暉染紅了滿天彩霞,也照亮了不同姿態的銅像與身影。

生態步道終端的牛角湳埤浴在夕陽下,騎白馬的蔣公雕像似要跨越拱橋(上),雕塑公園內的銅像,引來品頭論足的成群遊客(下)。


慈湖附近的地面與山區道路有很多管制區段,多年來,一般遊客只准走過前慈湖,到賓館去謁陵。近來管制逐一解除,首先是進入後慈湖及石龜坑越嶺道路的開放,改為百吉林蔭步道。兩年前,被視為最後秘境的後慈湖也以遊客定量管制與志工解說的方式,開放民眾參訪,森廬幽徑又有了新的路線。

【百吉林蔭步道】
民國64年先總統蔣公逝世後,慈湖附近被劃入「慈湖特定區」,蔣公陵寢在前慈湖邊的賓館,有車道可通到門前,民眾謁陵僅止於此,不准進入後慈湖參訪,賓館沒有車道通往後慈湖。後慈湖夾在草嶺山與石龜坑山的稜脈之間,前後慈湖還隔著一道慈湖山的山脊,兩湖之間以繞了個大彎的草嶺溪相連接,記得以前要到後慈湖作植物調查,管理人員帶我們走台七線,從百吉隧道口旁的公路向東北走,中途公路分叉,左轉通過管制站可接後慈湖的湖畔道路,是管制的禁區。右轉的路越過隧道上的山頭,然後從石龜坑橋附近下山,這條路現在編號為桃118線,本來也屬於慈湖的管制區,直到民國87年才開放,並由鎮民票選,取名百吉林蔭步道,那已經是我們到森廬好幾年以後的事了。

百吉林蔭步道有連綿的林蔭,是一條森林浴的健行幽徑。


早期北橫公路與百吉隧道尚未開通以前,從大溪要到大漢溪上游的八結(百吉)與阿姆坪地區,有三條古道可行,即石龜坑古道、湳仔溝古道、及大艽宮古道,百吉林蔭步道就是昔日的石龜坑古道,乃翻過百吉隧道上方的越嶺路,為大溪與八結兩地之間的交通要道,早期曾有客運車行駛,百吉隧道開通後,這條古道就失去作用了。我們初到森廬時,常走大艽宮古道,到石門水庫旁的懷德橋,也曾搭車通過百吉隧道,由隧道南口右轉承恩路,到懷德橋以後,再從大艽宮古道走回森廬。百吉隧道南口的左側是石龜坑產業道路的入口,桃118線公路就是從這路上的石龜坑橋分道上山,我們爬白石山的行程曾經過這岔路口,但因以前有管制,我們一直未進去探訪。
百吉林蔭步道開放當年,大溪鎮公所曾於光復節舉辦萬人健行活動,以後消息傳了開來,步道吸引很多遠近遊客,成為慈湖附近另一著名景點。這條步道全長約3公里,其北邊的入口就在台七線旁隧道前的洞口,以緩坡轉折的路面繞上稜頂,通過鞍部後再轉下山,接到石龜坑產道,往下走兩百公尺即可回到七號公路的隧道南口,此地有客運巴士的湳溝站。我們的林蔭步道健行,從南北兩個入口都曾走過,有時開車到入口才開始步行,這樣的行程必須走原路回來取車,來回總共也只有六公里,否則可以走百吉隧道內的人行道,回到停車處。

林蔭步道禁止汽機車通行,以緩坡逐漸上行(上),接近鞍部時,轉彎繞過最高點(下),然後緩降下山。


步道開放不久,有一群當解說志工的朋友到大溪旅遊,也順道來訪森廬附近的景點,我們帶路走百吉林蔭步道,大客車在湳溝的隧道南口下客,大夥從石龜坑橋頭開始走,車子則到北口去等著接運。志工們樂於觀察沿途的動植物與生態環境,三四十人的隊伍走在路上,這條路線的優點立刻顯現出來,這裡的山林環境經長期管制,也受到保護,得以保持原始清幽的氣息與豐富的動植物生態,可行小車的路寬,適合大隊人馬作解說活動,路邊的動植物便於就近觀察,而兩端入口限制汽機車通行,可保障遊客的安全,這是其他山區密林小徑的解說活動,所無法相比的特點,當天大家對解說材料充分討論,也在綠林間渡過愉快的假日。

百吉林蔭步道的寬敞路面,配合沿途的動植物生態,適合大隊人馬的生態解說旅遊活動。


我們平常走這條步道,特別喜歡在早上八九點,開車到百吉隧道的洞口站,從北口開始走,開頭的路段是朝東北方向走,早上的陽光對面斜射過來,照亮了路邊的樹葉,逆光的葉子透閃著耀眼的翠綠色,而位在山陰的森林則呈墨綠的樹冠,層層的亮麗樹葉與深色的樹影在路的上空交錯,也在步道的前後交互堆疊,顯現路的深度與吸引力。初春時分走在步道上,路旁栽植的杜鵑綻放,流蘇正盛開著滿樹白花,原始森林邊緣的山香圓也挺著葉子,抽出細緻的花軸,青楓已長出淡綠新葉,有些嫩葉則還帶著鮮紅色,像小雞爪掛在枝頭,沿途的景緻值得細心觀賞。

清晨的林蔭步道沒有樹蔭,但綠葉迎著朝陽,圓渾明亮的輪廓引人入勝(左),初春的時間可見到路邊的流蘇樹盛開著白花(右)。

路邊的山香圓抽出細緻的花軸(左),青楓的翠綠新葉,夾帶著紅色的雞爪狀嫩葉(右)。


開頭約一公里處,左側是通往後慈湖的道路,路口有柵欄與管制哨。林蔭步道右轉上坡,入口設有阻車的路障,從此就進入只供步行的百吉林蔭步道。由於沒有汽機車,路上顯得十分幽靜,除了鳥叫,僅有偶而路過的遊客談話聲,邊走邊聊似乎更能打開話閘子,說到情深或激昂處,不妨在路邊花圃旁的椅子坐下來休息,細說重頭。
走到約2公里處,是一個小鞍部,也是路程的最高點,在此可眺望慈湖山以及石龜坑山的稜脊,兩山之間的缺口更可看到三層台地與遠處的大溪市街,而北橫公路的台七線出現在步道所在的山腳下,目前位置就在公路的百吉隧道上方。這裡是步道的轉折點,從此左轉下山,轉彎處很寬廣,若仔細看兩邊的樹林,便可發現都有小徑路跡與登山標記布條,右邊的小徑從西南方向來,是溪洲山與頭寮山的稜線登山步道,與林蔭步道交會後,從另一邊的稜線可繼續走到石龜坑山,還可通往白石山或更遠的金面山,這整條稜線是全天的登山行程,我們曾分段走過,若屬於晨昏的短程健行,就只走林蔭步道而已。

從步道最高點的鞍部向北眺望,可見到遠處薄霧中的三層台地及大溪市鎮(上),近處的慈湖山就在眼前(下)。


從鞍部下行,是緩坡柏油路,沿途仍是樹林夾道,花圃散布路肩,下坡腳步輕快,不久就來到了步道出口,這裡也有阻車的路障,下面便是石龜坑橋,接到白石池下來的產業道路,再往下走五六分鐘,可與北橫公路交會,從百吉隧道通過,回到停車處。若嫌單程健行意猶未足,我們也會反向再走一趟原路,回到隧道北口的停車處取車。回程經過後慈湖的入口與管制哨,很多遊客駐足觀望,盼望有一天這最後的秘境能對外開放,讓全國民眾進入探訪。

【後慈湖】
眾所盼望的後慈湖遊園活動,終於在九十八年五月開放,遊客必須事先上網申請參訪,按日期與當天梯次報到入園,初期每天十二梯次,每次五十人,相隔半小時進場,每梯隊配有一位解說員,在園區內遊覽二至三小時。如此的管制雖嫌麻煩,但得以控制園區內的遊客承載量與遊樂品質,大多遊客都能接受,並遵從解說員的導覽,秘境的風光揭露後,假日的梯隊申請頓時塞爆網路。
我們雖然家住慈湖附近的森廬,卻也必須上網申請入園,只享受免費入園的優待。在申請的團體名額之外,各梯次中常有零星的剩餘名額,只有我們夫婦兩人的入園申請還算容易。後來我們健行頭寮生態步道,到達慈湖之後,發現當次梯隊還有空名額,就隨興現場報名,立刻進場,所以後慈湖仍算是我們森廬幽徑的行程之一。

後慈湖的遊園活動終於開放,秘境風光得以供民眾分享。


參訪後慈湖的當天,我們先在慈湖停車場入口的導覽中心報到,取得入場卷,一部大巴士載運梯隊遊客到百吉隧道的洞口車站,大夥下車後,解說員便帶隊到總督府古道入口的廣場,開始介紹後慈湖的歷史與遊覽路線,然後大隊人馬走天橋過馬路,沿百吉林蔭步道的北段健行。

解說員在公路邊的廣場介紹後慈湖的沿革(左),然後大隊人馬走向通往管制站的林蔭步道(右)。


走到路的迴轉處,就是後慈湖管制哨與林蔭步道的岔路口,右轉是林蔭步道,我們在此左轉進入管制哨,驗票進場。路邊有販賣機及一顆巨石,上刻「秘境之南」四字,原來「秘境」並不只是外界人士對後慈湖之稱呼。
開頭的道路走在溪谷右岸山腰,還看不到湖,左下側谷底是連接前後兩個慈湖之草嶺溪,潺潺溪流隱約可聞。以往這段路是官員進入後慈湖戰備辦公室的通道,路不大,只容小車通行,但步行卻覺得很寬敞舒適。早期路邊種了很多青楓、樟樹與楓香,現在都已長成大樹,沿途景觀以賞樹為主,四季色彩變化頗有可觀。我們春季走過,最喜歡看青楓與楓香等落葉樹的新生嫩葉,常綠的樟樹也會發出新葉,滿山的新葉閃爍著明亮而半透明的鮮綠色,青翠直沁人心。後來在秋冬之際再來,沿途滿樹楓紅似火,未落的槭楓老葉,好像點燃了枝頭,照亮了山巒與溪谷,也掀起人們的歲末思潮。

經過步道入口處的「秘境之南」石刻(左),就走進高大的林蔭深處(右)。

春季的青楓垂枝新葉,青翠直沁人心(左)。秋冬之交楓紅似火,有如枝頭上的烈燄(右)。


走過這段綠蔭大道,路面接近草嶺溪邊,一彎清流出現在樹縫間,然後道路轉到溪左岸,橋下所見的草嶺溪只是山澗小瀑,遊客實難以想像前方會有湖泊,但再走幾步,眼前豁然開朗,溪谷兩岸山壁逐漸分開,前面的高崗上有一道壩堤,這就是後慈湖的攔水壩與出水口,過了壩堤,遊園道路就在湖邊了。

步道拐彎過橋,轉彎處綠樹夾道蔽天,枝葉亮麗照人。


後慈湖原名「龍過脈埤」,因其源流經過打鐵寮古道,有一段山腰通到溪谷的小徑,曲折似盤龍狀,俗稱龍過脈,在其南方攔水成灌溉埤塘,名字就叫龍過脈埤,是三層台地的農業水源,舊河道為彎曲的半圓弧形,所以蓄水後的後慈湖呈新月形。湖的東岸是原始山林,連到石龜坑山,西岸則是草嶺山的稜脊,山麓建有五座戰備辦公房舍,現已改為主題展覽館,館間並有步道相連通,步道下方不遠的湖邊就是遊客走進來的車道,車道與步道之間有幾條階梯小徑可通。由攔水壩開始,導覽中心所安排的遊園路線是先走湖邊車道,從一號展覽館下方走到五號館下方的道路盡頭,然後爬階梯到山麓步道,沿步道逐一參觀展覽館,走回一號館,再從旁邊的密林小徑,走到前慈湖的賓館陵寢,結束遊園活動。

後慈湖的出水口壩堤上,有一座景觀亭台(上),從路旁可眺望新月形湖面的半邊(下)。


攔水壩堤上有一座景觀亭台,從這裡看出去,只見新月形湖面的下半段,湖水轉彎處的東岸有一道山稜伸到水邊,遮去半邊湖面,也因此無法一窺湖的全貌,使得深山秘境更耐人尋味,遊客紛紛跟著解說員前行。我們站在觀景台眺望,湖東側似乎是人跡罕至的原始山林,無路可通,西側有車道經過,偶見湖岸水泥護坡,但大部分道路被草地或樹木所掩蓋,而與山坡上的森林連成一片,步道就穿過這一片綠林,整個青山綠樹倒映湖中,從樹縫間可見三五遊客走過,不論路上行人或水中倒影都顯得悠閒安逸。由於四周群山環抱,即使外界東北季風狂嘯,此地山谷與湖面經常風平浪靜,湖中倒影清晰如鏡,更因遊客數量與團隊距離均有管制,走在路上罕有人潮接踵或喧擾的情況,讓秘境之旅充滿寧靜而優雅的氣氛,而一路前行之際,卻步步驚艷。

遊園道路穿梭在湖邊的綠樹間,遊客陶醉於秘境的青山綠水,遠處湖岸可見一座插滿旗桿的平台。


在湖面轉彎之處的岸上,似可看見一座寬廣平台,外側豎立著許多旗桿,解說員說那是二號展覽館下方的廣場,是展望湖面的平台,也是「碼頭」,大家一時疑惑不解,難道這封閉的湖,還有水路交通的航程嗎?隨解說員前行之際,我們無心多想,只見前面的湖邊道路外側,處處山光水色,樹枝垂湖弄影,令人目不暇給。整個湖面雖呈新月形,但西岸其實有微小的曲折,凸岸上的樹影映在凹岸的平靜水中,產生無數的鏡射幻像,偶而一陣微風吹皺湖面,才感到樹影搖盪,波光粼粼,但不久又是波痕無存,湖面一平如鏡。

曲折湖岸邊的鏡射倒影,偶而被微風吹皺(上),在大樹下窺視湖面,從綠葉間飽覽湖光山色(下)。


我們在樹下取景,從樹叢間看廣闊的湖面上有青山綠影,也有閃耀的天光,湖山之間的蒼茫薄霧擴展了湖的縱深,到處都有可取之景。一路來到新月形的彎曲中點,我目光掃過湖面,想找一找三十幾年前曾在此看到的黑天鵝,但縱橫上下游湖面,卻遍尋不著,只見湖的上游水波不興,兩岸山巒夾抱一彎小溪細水,而後面的山嶺便是打鐵寮古道的龍過脈,已來到後慈湖的北界了。

湖面的北邊逐漸縮小,最後轉變成一彎小溪,隱入龍過脈的山巒間(上)。通過圓形平台廣場,周圍有看似旗桿的一排筆直椰子樹,遊客成群在此拍照賞景(下)。


大隊再往前走,來到二號展覽館下方的圓形廣場,導遊介紹這裡以前擬闢為直升機起降場,供緊急運輸之用,後來沒有用到,周邊種了很多筆直的椰子樹,剛才遠看像一排旗桿,讓人以為是升旗台,其實這廣場是賞景絕佳地點,也是大隊人馬拍團體照的好地方。至於碼頭的用途,並非交通船舶靠岸所用,遊客看湖邊便可知曉,原來湖岸草地外的水面,平躺著一艘竹筏,上面擺一張太師椅,這就是有名的蔣公竹筏,以前蔣公與家人乘一葉扁舟的遊湖照片曾出現在媒體上,現在展覽館中也可見到,如今留下空椅和無波痕的寂靜湖面,引人無限遐想。

後慈湖的標幟畫面:蔣公竹筏和太師椅,泊在倒映青山的寧靜湖邊。


逛過廣場後,前方湖面陸續縮減,道路漸漸接近湖的尾端,在北方管制柵門之前,導遊請大家走上山麓步道與展覽館,開始回程的參觀活動。五號展覽館附設咖啡廳,並有慈湖歷史與附近景點的介紹,可說是遊客服務中心。四號館是後慈湖生態展覽,其中有現場直播的蝙蝠展示,可目睹戰備隧道內的蝙蝠生態。其他展覽館則有蔣公事蹟、夫婦生活與家居環境複刻、夫人畫作、蔣公轎子、黑貓中隊等樣品或資料的展示,解說員作大略說明,就隨遊客個人喜好自由參觀,我們在看過大概內容後,特別喜歡坐在展覽館前的休息棚座,居高臨下,享受這清幽的湖景,尤其從蔣公竹筏的湖邊,往上游及下游極目遠眺。

接近後慈湖北端,兩岸逐漸合攏,變成小溪(左),遊客在此回頭,走到展覽館作參觀活動(右)。


結束遊湖之前,大家通過肖楠林中的步道,從一號展覽館後方的階梯,經過密林中的小徑,走向前慈湖的陵寢,途中會看到前後慈湖之間的戰備隧道,目前並不開放參觀,據說洞內住滿蝙蝠,有監視攝影系統,就是四號館所見的螢幕畫面。

回程的遊客路過戰備隧道口,但不能入內參觀(左),然後經過密林中的小徑(右),走向前慈湖的秘境出口。


前慈湖是一般遊客自由參訪的謁陵場所,我們從賓館旁的門走出來,遊湖梯隊在此解散,走到公路旁的大門之前,會經過前慈湖邊,路旁所見的湖面比後慈湖更遼闊,在懸拱湖邊的樹影下,我們看到湖中悠游的天鵝,除了白色的,以前在後慈湖看過的黑天鵝也在此出現了,黑白天鵝各自成對巡游,偶而也有黑白互換遊伴,交錯追逐的畫面,岸上觀眾驚嘆連連,就在天鵝湖的落幕聲中,我們結束幽徑之旅,返回森廬。

前慈湖的賓館是蔣公陵寢,花木扶疏的環境是民眾謁陵之處。

慈湖邊的樹影下,黑天鵝成對悠遊湖中(上),忽見白天鵝拆散黑天鵝,演出一場天鵝湖的戲曲(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