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

我的[出門]心路歷程


作者:蘇鴻傑

臨老憶老,寫過[進門]的短文,與友人分享.朋友要求,嬌妻也要我再寫一篇:
[出門]的心路歷程.回憶中的影像又歷歷在目.

近年來我出門旅遊都是夫妻相隨,大多是回鄉居森廬(桃園大溪)或到新竹關西的鄉村俱樂部.因曾加入會員,等於是回娘家.所以也不算是出門.

另一種情況是我們帶朋友出外旅遊.我們曾遊遍台灣南北,除了自己心繫鄉土,想走遍寶島各地,滿足探險的欲望外,就是想把台灣的自然景觀介紹給大家,後來還投稿報紙副刋,廣為宣揚,也出書推廣,名為[綠野遊踪],就種心境的感覺就是「分享,不藏私」.

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放單飛,從台灣頭飛到台灣尾的墾丁.乃因當時政府有<梅花鹿復育計劃>籌備會邀許多學者參加,我有幸參一咖.與會學者曾主張復育地點在南仁湖,但我反對.因他們都沒去過該地點,實際上湖邊只有狹窄的草地,週圍就是很稠密的矮林(受東北季風影響).根本不適合鹿的進出,鹿角會卡在樹幹之間.與會學者大吃一驚,就叫我舉選另外地點.我提出墾丁社頂草原,最後被大家接受.現在遊客到該處就可看到梅花鹿.
我每次南下作鹿的的研究(攝食習性),都是早上搭機到高雄小港,再改坐巴士到墾丁.這種行程的出門心境就是「使命感」.既然建議被接受,就要參與到底.其間也曾帶妻子兒女去參觀,出門心情又多了一份「天倫之樂」的喜悅.到現在仍不忘懷.

近年生了一場大病,在台大醫院住了一年.回到家在門口的感覺是「回家真好」.感謝醫療照護及嬌妻的細心照護,以致能從家門再走出去.即使無法像過去一樣:登山,溯溪,游泳;至少遠去新竹鄉村俱樂部,近到台大校園,大安森林公園都是可行的.這種出門的心境是「感恩惜福」的.

餘命要好好活下去,並將這種心路歷程分享好友與大家,供為參考.故再貼文.




我的[進門]心路歷程


作者:蘇鴻傑

要回應文好的<門>之一文,要從大學之門說起:
高中讀建中,編在甲組班(當時大學聯考的理工科系).導師盧女士勸導要考慮清楚,不要一時興起,將來後悔莫及.因我在聯考前才轉到丙組,想進農科森林系,所以導師是一番好意.我仍感謝她!且我沒後悔過,反而如魚得水.
因喜歡爬山,教學生涯少不了上山,而且在教學歷程認識了後輩小文,後來結為終身伴侶至今.

第二次的進門有感是生了場大病,在台大醫院住了一年.後來得以順利出院回家.在家門口感覺是:回家真好!
心中充滿感念,感謝醫療團隊,護理師及嬌妻的細心照料.感動到流淚!

婚後兩人喜歡遊山玩水,不論住宿林場或鄉村俱樂部,儘管規格一流,招待週到,但回到家門口,仍覺得回家真好.外宿再高檔,總不如自己老窩.

以上是最近與建中老同學聚會,他們要我寫一篇關於<門>文章.乃因內人在部落格曾貼一篇題名<門>的分享,描述她帶我進出家門的感觸.她的文筆很好(恰如其名:文好),感動不少人.我應老友要求,才寫了以上三段短文,博君一覽,莫見笑!

文好的後記
蘇老師教學時,我曾代勞為他操作電腦的中文輸入.後來因長期電腦教學,手指出了職業病,他便自力自強,自己也學了中文輸入.
大病後,很多技能多忘了.我好久沒能為他代勞,他連文思都提不起勁,更別說行文.20140216突然倒下至今,他只在今年從惠蓀林場回來時給他的學生寫過一篇簡短的感言.這是他的第二篇.

這是非常不容易的.長期照顧他後,方知,我們的統合能力是要各種能力的配合,不是有了體力就可辦到. 此文有回憶,有感念,還有流暢的行文.他構思多久我不知道,但只花不到半小時,就完成草稿要我輸入,是令人雀躍的!


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

信願行 盡人事 聽天命



蘇老師20140216因連著作了心臟裝支架,肺臟切除,化療等侵入性治療,而演變成敗血性休克,突然倒下,病危。在台大醫院住院長達355天。四度進入加護病房。20150205得以出院。但是在有氣切管,有廻腸造口,無能自行行走的狀態下回家的。這期間,我曾請過看護幫忙,前後來過四人,有因能力不足,有因受不了苦,六週間都離職了。
蘇老師因結腸潰瘍嚴重,每天的排泄量有血有糞水,可高達二十次以上。我都親手為他清潔,看護光在一旁協助都無法接受挑戰,一個個求去。
獨挑重擔,完成了別人口中:不可能的任務,甚或是奇蹟的美事。出院後,更忙,又要忙家務,又要照護他,原來在醫院有護理師處理的事,我要全包。家中只有我和他。
他的好友賴醫師一直很好奇,想知道是什麼力量讓我們能渡過難關,催促著我將這些心路歷程寫下,可供他人參考。昨天看了友人傳來談放棄強力人工維生,選擇安樂終養的影片。那是某位醫生的觀點。我回了友人一句,還好蘇老師在台大不是碰到這樣的醫生,我一方面感謝所有的醫療團隊及照護人員的努力及堅持,讓我們得以脫離困境,一方面覺得賴醫師的建議是對的,我有義務分享我的經驗。
我曾在民報的醫病平台發表過一篇<醫病配合之我思>,回應我的文章,是期待醫院能做到全職照護,我以為那在現階段只是打高空,而且失了人性的基本方向。
人因互信互依而得以生存。人因有愛及被愛才想存活,才有鬥志。那是內在最基本的原動力!
感恩我是在醫生家庭長大,父親從我約十歲就讓我參與照顧病童,陪伴病童,聽他問診,看診。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累積了照護能力,醫學知識,更重要的是我看到醫生高操的人格,學到同理病患及家屬的苦與憂。
蘇老師倒下了,我能作的就是充分信任醫師,尊重他們的專業。對自己的要求是,要有信心。
信心有三部份,自信,信他,信天地。
自信部份,我相信,以我從小的所見所聞,我有優於常人的條件。我相信,我對愛的認知讓我有足夠的鬥志。我相信,平生的訓練,我有足夠的毅力與堅持。
信他的部份,看到蘇老師強忍病苦,從沒哼唉過一聲,甚至連嘆息都没。一心求生,怕自己棄生將留我孤獨,他的愛,我知,我信!醫師救人第一的高貴情操是我從小就深深被感動的,護理師的愛心,是我自己從小就親自體驗的。
信天地,我是佛教徒,我相信因果,相信業報,也相信願力。如果我們該承受的業報太大,大到願力無足抗衡,那就好好懺悔,期待未來的行善修持得以種下善因結下善果。如果過往曾結善緣,必有貴人來相助!
照護者要有信心,病患本人更要有信心。住院期間,我充分觀察到。
蘇老師病得很嚴重,即使是在普通病房期間,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在昏睡。連翻身都無力。身上看到的是全天都在注射的針管及鼻胃管,氣切管,言語是無能的,筆談也只能在手沒腫脹時,才能書寫。但只要我輕聲的告訴他,我現在要作什麼護理工作,他都配合。拍背,化痰,抽痰,沖洗私處,是每天要作好幾次的。他都配合,毫無不耐煩的神色。二十四小時生理監控器讓我能知他的狀態是否穩定,血氧,心跳,血壓,體温,及痰的量與質是我最基本的觀察依據。
最艱困的時期,他因抵抗力不足經常感染。打針,抽胸水,輸血,作各種檢查,是經常要的。初期,屬於較侵入性的醫護行為,我都不准留在病房內,後來連醫護也發現,我在會方便事務的進行。我取得醫護的信任後,留在他身邊,工作進行得很順利。出院,他較康復後曾問過,他記得,他說,我信任妳,妳懂得多,我較放心,妳不在,我會擔心被亂搞!
這就是我不認同把護理工作全交給護理人員的道理。病人的安心感,信任感是復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親屬或信任的友人在身旁也是一劑強有力的藥!至少他感受到被愛,被需要,他才會有更強的求生意志!

我們能走過,彼此的互信互依互愛是不可缺的原因之一!

護理師是三班制,我是全天制的,休息睡眠時間每天累計不超過四小時。連自己都不敢相信能挺過來。或許沒經歷過的人很難相信,是佛法助了我。以前看金剛經,對無我,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不解。在這期間都有所體悟了。因無常而知無我,因無我而能行事無住於心。我只知要專注在當下,了了分明,就對了。專注使人不知疲厭,無有間斷。普賢菩薩的精神給我很大的助力,效法祂就對了。
我信我的親友及學生。當我最艱困的時候,我怕自己若每天到病房外進出,可能會是帶菌者。於是我不僅因要專注,請大家不要經常與我聯繫或來探病,僅拜託有人能為我送餐(蘇老師的營養全賴注射,我吃不慣醫院的供餐),就這樣幾乎是以閉關的方式生活。照護的必需品,我多半是利用半夜,較少人時才到地下樓採買。
願望很簡單,就是能帶他回家門!
照護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觀察,作醫病間的溝通及日常的起居。舉凡護理站規定的定時翻身,服藥,清理(含病患的身體,衣物及床褥),作記錄等都要切實。
我自己有感於醫院的制式表格不夠詳細,另外自定格式,將蘇老師全日的狀況,(有他的身心記錄,也有我的護理記錄)一五一十的記下,這靈感是來自以前看父親的病歷記錄。
記憶有限,因有詳實的記錄,不僅我自己更能注意觀察,在跟醫生報告時也能較無漏失。主治醫師看我有自創的記錄,以後巡房都會自己翻閱。因有記錄對每月一換的住院醫師也是有幫助的,我能如數家珍的向他們報告蘇老師的病史。甚至提醒有些用藥對病人是不利的。我沒怪過住院醫師,才畢業不到三年,一天要照顧的病人多達一二十人,而且才接觸短短一個月,又要轉到其他病區了,他如何能深入了解像蘇老師這種住院久又重症的病人?!
家屬學習相關醫學知能是有必要的。不論自修或醫院提供教學(文字,影片,實務都可),羅倫佐油的發現,不就是有家屬的參與嗎?
照護過程的行,是照護者自己要有正面的心態的,不是只有表面的陪伴。不能只有憐惜,擔心,苦與憂,那都無濟於事,是要清醒,知道遇到的難題,設法排解,要的是知識,智慧與毅力!照護者的行為心態,病人清楚得很,他會被鼓舞的!
這是一條盡人事聽天命的路,我很高興,我們一步步穩當,雖緩慢但的確是持續向上的走過來。至少比較於國外對曾長時住加護病房及住院後,得以出院的病患的調查:有三分之一,很快就凋零,三分之一成了類植物人,三分之一能恢復作習的人,大多心生怨氣,因為他太多生活技能都消失了,心中是極其不悅的。蘇老師是少數中的幸運者,雖然他有很多技能尚未恢復,但我的觀察,他是在進步中,而且他不怨,他滿懷感恩,同我一般。

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

再訪惠蓀林場


    蘇老師2014住院期間,他的學生曾彥學榮任中興大學實驗林的處長。
    出院後,他曾多次邀請我們,終因蘇老師復原緩慢,無能造訪。處長職一任三年,他今年連任了。
    我們極想再訪惠蓀林場,五年前綠林伙伴曾歡聚一堂的地方,有太多美好的回憶。
    造口在,出門很不方便,尤其是較長程的旅途,需過夜也是要斟酌的,平日照護的道具如果少備了可能有諸多不便;當然,他的身心才是最大考量的重點。為了這些,我從今年初便開始一系列的準備。開車帶他到較遠的地方一日遊,到有緩坡的地方鍛練體力,到熟悉的渡假村小住一夜。


    每次出去,是經驗也是突破,知道要注意的點在那裡,要加強的地方在那裡。有人同行還好,只有我跟他,我的壓力好大。上回第一次在外過夜後,回家後就病了好幾天。這才覺得我的狀況也是要考量的因素之一。
    真的,要作到能說:我們準備好了,是不簡單的。每個新的嚐試都是挑戰,都是考驗。都要步步為營的。
    蘇老師的身體恢復得比心智快。書寫為文有困難,更不用說操作電腦。這原本都是他的強項。短期記憶在住院期間就出問題了,這半年才算逐漸恢復中。我在這方面的認知有限,僅能用最原始的方式:增加溝通,增加刺激;提升他的熱情,避免沮喪等較温和的方式進行。不想過度push,反而造成他的壓力。我甚至覺得,較遲緩的反應或許是身體自主的保護機制,它需要時間重置的。


    感謝曾處長,我的考量,他都體察到了。敲定8/10~12時,他輕描淡寫的說,正好北上林務局開會,順便與我們同坐高鐵南下。當日中午他如約而來,還自備午餐來。我們用走的到捷運站,行李他負責拿。
    之前我只坐過一兩次高鐵,要我一個人帶蘇老師,又拖行李,又要購票是很大的考驗,現在有彥學在,全都仰賴他,我只在旁學習。他為我們準備了商務艙。我的第一次體驗。老師坐上車,笑開懷!


    彥學行政效率真好,下高鐵,就已有他的學生開車來接。是博士班三年級的郭生,還是我同宗的呢,倍感親切。
    一路上處長如數家珍,沿途諸多介紹,他真的作足功課,有關惠蓀林場的沿革發展,週遭部落的過去與現狀,他都能滔滔不絕,信手捻來都是題材,就像在上課一樣,一一解說。看出他的真誠,看出他的興奮。


    途中他指示郭生停了些點購買香蕉。有皇后蕉,有玫瑰蕉;顯然他是經常光顧的。買了蕉後,又是一長串有關香蕉的教學,曾老師已跨足園藝,農藝了,我大開耳界,聽得耳朵趴趴的。又長了知識。蕉道的建立,是真功夫呢!


    抵惠蓀林場,天色還亮,略作休息後,就散步去了。看著他倆師徒的背影,有說不完的話,我非常感動,一路拍下好多照片。景美,情更動人。台北破記錄的高温,在這兒,半個月來在台北的熱煩,全消了,走走停停,不流汗也不覺累。
    第一天只是暖身。在茶道巧遇藍腹鷴,悠走於道中覓食,完全不怕人,林場長說,牠們家族已是惠蓀的家人之一了,彼此都認同的。


    處長很體貼,會注意到何時該讓蘇老師小歇,何時該請車子接駁。但解說的事一點也不含糊,茶道五年前看過,當時植栽還小是低頭看,現在可是要仰頭望了。增加了很多觀賞用的茶花。經營有方,結交茶花協會,彼此交流,豐富了茶道。
    第二天,走過月桃巷,蕉道,拜訪了肉桂家族,柿子家族。曾老師,真不是蓋的,第一流的老師兼解說員,從頭到尾全無冷場。我們一會兒聞他揉後的月桃葉,一會兒嚼他採的肉桂葉。今天是他們師徒互換角色的。當老師最樂的就是此刻,青出於藍的欣慰。我今年才有智慧型手機,學生指導我如何使用,她們成了我這方面的老師,我好高興,這種感覺。
    第三天,處長一早就要下東勢開會到中午過後才會回來。我們是由郭生負責接待的。郭生當我兒子嫌小,孫子又嫌大。是同宗姪子啦。非常優秀的年輕人。
    今天是重頭戱,從第一停車場,先看台灣杉林的休閒區,旁邊的大草原,緩坡下走直到山林巷一號,再左轉下到涉水道,返回到咖啡學堂。蘇老師自認狀況佳,決定自己走,不用車代步。全程宗姪扶著他,呵護至極,祖孫般的感人畫面,令人動容。


    這些景點,大多沒走過,是遊客必來之處。尤其是涉水道。哇,經重新規劃整治後,與之前從山嵐小徑下來看的完全不一樣了,像魚梯,像多重小瀑布,是暑期的熱門區。
    咖啡學堂是中餐前的終點。抵達時,三人都已汗流夾背。可是隨身行李都在車上,郭生顧不得先喝口水再回車上取物,安妥我們拔腿就衝,來回原本要半小時的路程,他不到一半的時間就回來了。蘇老師排除汗濕的衣物後,喝了林場特產葡萄汁及咖啡後,原本有被操到的累象好轉許多。那兒的主管也姓郭,還端出私房飲,供我們解渴,有中藥的底,好喝極了。聽說只有處長來才供應的。


    回程是坐車上去的,跟蘇老師解說,他剛剛走過的路程,他很驚訝竟能走那麼長的距離。沒錯,今天是很大的突破!
    這回我們被安排住小木屋,爽死了。舒服的渡假首選!
    畢竟是林場,是森林系的,曾處長大大發揮了原木的功能,展現了它的力與美,園區多了很多林場自產,員工自己設計,自己施工製成的成品,有原木涼亭,原木桌椅,原木鞦韆,都是有大將之姿的厚重感。


    五年前來,時任副場長的吳君,現在是新化林場場長,特地帶家人來相會,三個女兒,當時懷中幼兒現在是頂會灑嬌的嬌嬌女,兩個相差一歲的姊姊,小四,小三,懂事又乖巧,小美人啦。
    吳君拿了生態學的用書,蘇老師著的,請蘇老師簽名。好感人!蘇老師驚呼:這本書已經好久了,還在用嗎?郭生及吳君同時回說:這是生態學的聖經呢,老師的重要理念,現在尚未有人突破。吳君表示因它才得以考上高考,將以傳家寶來保留。
    每次與蘇老師出外,看到那麼多人對他的肯定,都有長期來支持他的辛勞是值得的的安慰。
中午尚在用餐,處長回來了,帶回了一個老朋友,聽說蘇老師在山上特地趕來一會的師大生物系王穎教授。喔,有三十年了吧,當時與蘇同作墾丁梅花鹿計劃的伙伴。兩人至少有十年以上未謀面了。又是一件感動的事。
    我一直以為,彥學的安排是送我們到台中高鐵,沒想到從郭君口中才知,彥學早就安排好要親自送我們回台北家中的。這趟太多的驚奇,太多的感動。我們是不費力,不花錢,不花心思,舒舒服服的享受了一趟王者之行。抱著隨喜榮耀之心而來,又增添滿懷感恩而歸。
最可喜可賀的還在後頭:
    久未拾筆的蘇老師,回來兩天,突然交給我一紙,上面有一段可辨識的文稿,要我依樣輸入電腦,他想放在綠林遊梭網。
    多美妙啊,他回來了,他的心動了,我為之而泣,彥學,郭君,吳君,林君,王老師。。。。。。好多友人的温情讓他增温了。

蘇老師大病後的第一篇文章:

    山人自許為綠林遊梭客。臨老憶往,乃有重回山林尋夢之行。嬌妻小文亦係森林系學子,數十年來甘苦與共,此行當然相偕並肩。賢弟彥學親自迎自吾宅,一路照料陪伴,搭捷運,坐高鐵,安排學生於台中接應,一行人驅車直達惠蓀林場。
    他經營林場多年,身為主管,把林場辦得有聲有色。
    林場內天然林與人工林相互競美,植物多樣性豐富,更創設各種植物列陣,有蕉道(陳列香蕉品種20種),茶道(種各種茶科植物),月桃巷(各地月桃特有種)等,此乃景色之美。
    所謂有聲乃指林間鳥類多種,鳥鳴時有所聞,如藍鵲,雉雞,藍腹鷳等,屢見不鮮,令人徘徊,不忍離去。
    返家後深有所感,乃撰文與各位綠林伙伴分享,並期許伙伴們在各自崗位上努力,將森林之美及保護國土神山之功用發揚光大。
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山林遊梭客敬書於 2017/8月

他真的回來了,念茲在茲的仍是森林之美,國土保育,期許的仍是伙伴的敬業與努力。

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

夕照的體悟


最近有了智慧型手機後,拍照很方便,興起了拍窗外景色的意念。
山景,落日,是最常被選取的。

昨日,拍下了一張落日像燃燒中的火焰,傳給友人。第一時間,有幾個同好也傳來了他們的獵物,海邊,山邊,鄉間小徑,都有。其中有一位拍的是東方初升的月亮,其餘都是夕陽。

今早起來還在想那幾張美景。同一時間,不同地點,方向不同,呈現不同的景緻。
再加上平日所取,不同時間,同一落日,因不同的天空雲層而有不同的描繪。

廻盪不已的是,氣象萬千,正是緣起性空的最佳佐證。
我在都會的六樓,因為正有一朵雲靠近落日,陽光的反射,呈現了火焰的感覺。掉舉之心因之升起,太像那片樹林在燃燒呢。熱情過火了吧?



jaba 看東方,尚有餘輝下喜見初起之月:屋簷,樹體,遠山,天空,月亮。。。。。;構圖之美,映出了她平靜悠閒的心境。(放大,可見月兒喔)



金燕的海邊捕捉,眼前最近的腳踏車,說出了她迢迢而來的追日行,遠遠望著伴有雲列的落日,天邊層次分明的色彩,因高樓的背光而更突顯。想著她,放下咖啡店的工作,追日的成就,一定是心滿意足的。


景國,因工作,到處踏勘,回程中巧遇落日,忍不住停車拍攝,有台地,有溪流,有彩霞及鴨蛋紅的夕陽,近景已呈墨色,工作一天的辛勞,在此得以抒解,啊,值得,值得。



這就是因緣,有緣相遇與予捕獲。這就是空,刹那變化,不覆重見。
我,jaba ,金燕, 景國,共同見證了緣起性空之理。



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

近況分享


    分享幾張蘇老師出院後的幾張照片,老師從拿四支點的大枴杖到登山杖,呈現平衡力及體力的進步。體重從出院的40公斤,回到65公斤後,因擔心腹壓太大,現控制飲食保持在60公斤左右。照顧自己的老伴,擔子雖重卻也甜蜜,身體健康最重要,祝福研究室的全體夥伴們及家人,大家都平安健康。

圖一:2015年9月初,出院7個月,首次開車到大溪好時節農場。當時剛取下氣切管,尚有紗布保護氣切部位。枴杖用四支點型。
    


圖二:2015年9月中,與林則桐夫妻及瑞櫻同遊大溪TINA農場。

圖三:2015年10月初,與士商畢業的學生到福華文教會館享自助餐,已有能力自己端盤取食,短矩離行走,可不用枴杖。

圖四:2015年12月,在北投農禪寺。攝於不二門前。



圖五:2015年12月,與美丹,純菁,小美同遊農禪寺,攝於水月道場前。

圖六:渡假村溪流旁

圖七:渡假村園區內

圖八:大艽宮步道賞油桐花

圖九:渡假村用餐

圖十:植物園悠閒賞花

圖十一:台大傅鐘前與旭宏 ,相華

圖十二:社區公園內

圖十三:台大活動中心後 ,水茄苳正開花